新醫療即將成為醫藥版圖霸主?!
商業新知 2019-04-18

新醫療即將成為醫藥版圖霸主?!

 建國初期,國內醫藥行業尚處於保障供應階段,缺醫少藥的問題使得整個產業一片空白,機構設置方面也沒有獨立的門類和產業管理部門。在人員配置方面,算上衛生部在藥政處下設的藥政科、藥品供應科和中醫藥科三個科,共20餘人管理藥品。
作為國民經濟的一部分,醫藥行業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打上計劃經濟的烙印。為制定年度藥品生產計畫,中央定期召開全國性集體會議,計畫涉及的藥品種類和需求量,再將藥品生產任務分配給地方藥品生產企業。

當時,這些藥企只有生產權,經營權則由國家壟斷,實行統一購買和銷售。在醫藥流通配送上,國家醫藥公司、省醫藥公司、縣市級醫藥公司三級醫藥公司負責全國藥品供應。這一模式很大程度地緩解了建國初期至80年代藥品資源短缺的問題,統一購銷優先填補了對藥品有最迫切需求的地區缺口,實現有限資源的合理利用。
但世殊時異,計劃經濟體制逐漸落後於日益增長的醫藥需要,市場主體也隨之活躍起來。日後成為首家市值突破3000億元的A股藥企恒瑞醫藥,其前身連雲港製藥廠也於1970年闖入中國醫藥江湖。
 
 
從上下游來看,醫藥產業可分為研發、工業、流通、零售四個環節。足量的市場蛋糕,讓迄今為止沒有一家醫藥企業能在全產業鏈中一騎絕塵。但反觀而言,每個賽道都各有壁壘,七十年的時間長度,也讓這些領域跑出各自的“明星”企業。

研發:“仿一代”的涅槃
作為醫藥產業最上游的一環,研發能力成為醫藥企業越來越倚重的方向之一。去年底,普華永道篩選出“全球創新1000強公司”,統計了2018財年(2017.7.1~2018.6.30)的企業研發支出。在大健康領域,中國共有8家藥企在列,累計研發投入14.25億美元。
整體而言,入選“全球創新1000強公司”的8家中國醫藥企業大多成立於世紀之交。此時,外資藥企原研藥可享受單獨定價的超國民優惠待遇,這即促使了大批跨國藥企赴華“淘金”,也刺激了國內“仿一代”初具雛形。



但“仿一代”中也有較早佈局原研藥的企業。高居8家中國醫藥企業2018財年研發投入首位的恒瑞醫藥,在2000年IPO後便投入近兩億元分別設立連雲港和上海兩處研發中心。過去8年來,恒瑞醫藥的研發費用占當年營收的比重一直保持在8%以上,近3年更是連續超過10%。
同樣,複星醫藥也值得關注。2018年1至9月,複星醫藥研發費用共計11.14億元,較去年同期增長59.13%;2018年第三季度研發費用為4.05億元,同比增長69.65%。在此推動下,複星醫藥生物藥平臺複宏漢霖的研發成果也在不斷推進,2019年2月複宏漢霖旗下利妥昔單抗注射液率先獲批上市,實現國產生物類似藥“零的突破”。
 
 
流通:政策風口下迎來整合
醫藥流通環節與回款週期有關。由於藥品銷售與付款存在時間差,醫藥流通企業便應運而生。
2018年6月,商務部發佈《2017年藥品流通行業運行統計分析報告》。從規模看,國藥控股穩占國內藥品分銷龍頭,其後分別是華潤醫藥、上海醫藥和九州通。這四傢俱有輻射全國藥品市場分銷能力的超大型醫藥流通企業,對全國藥品市場規模的貢獻度接近40%。


地方性醫藥流通公司雖然絕對數量很多,但包括上廣州醫藥、華東醫藥、南京醫藥、重慶醫藥等30餘家分銷企業在內,對全國藥品流通市場的集中度貢獻僅為20%左右。截至2017年末,全國共有藥品批發企業13146家,可以料想剩餘40%的流通市場多麼碎片化。
不過,這一現狀正在發生新的變化。商務部預判,隨著“兩票制”的推行,未來幾年內藥品流通市場競爭將更加激烈,兩極分化日益明顯:全國性藥品流通企業跨區域並購將進一步加快,區域性藥品流通企業也將加速擴張發展,規模小、管道單一的藥品流通企業將難以為繼,行業集中度有望提高。

 
零售:多買“店”,緩稱“王”

受制於網售處方藥等條件,醫藥電商業務尚未迎來真正爆發的節點。因此,線下門店仍舊是各個醫藥零售企業“秀肌肉”的主陣地。
截取2018年第三季度的財務資料,一心堂、大參林、老百姓三家醫藥零售上市公司的門店分佈各有所重。其中,一心堂在西北、華北、華中、華東、華南、西南等全國範圍內都有設立線下門店,西南地區門店數量共計4424家,是當之無愧的“西南一霸”;大參林則深耕華南市場,該地區內共有門店3080家,並有向華東、華中擴張的趨勢;老百姓除西南地區未曾佈局外,在華中、華東、華北等地區都設立相應根據地。

這只是醫藥零售市場格局的一瞥。據不完全統計,全國範圍內共有44萬家零售藥店。在醫藥分家、處方外流等政策推動下,2017年以來上市公司“買買買”的節奏不斷加快,益豐藥房、一心堂、老百姓、大參林四大醫藥零售企業至少共發起61起收購,涉及2000多家門店。

不過,購買門店進入當地醫藥零售市場只是第一步。藥店的經營還涉及藥事服務、品類管理、資源調度等方面。大規模的並購後,等待中國醫藥零售市場的將是又一輪新的整合與消化。這期間仍然會有地方巨頭的湧現,但全國性醫藥零售的戰爭還在拉鋸。

塵埃落定前的醫藥新變數
三十年河東,三十年河西。中國醫藥企業已然衝破白手起家、外企林立的“至暗時刻”,開始向下一個紀元前進。
尤其令人注意的是我國原研藥物的進展。2018年底,兩款國產PD-1抗體藥物獲批上市,填補中國藥企在這一熱門領域的空白。在此之前,國內的PD-1單抗市場,完全被百時美施貴寶的“O藥”和默沙東的“K藥”壟斷,而終結這一局面的君實生物與信達生物,放在一眾國內醫藥企業中仍屬“年輕”,未來發展可期。



“新玩家”的異軍突起或與“新資本”關係頗大。2018年4月,經過近五年的醞釀,這項被業界稱為“香港市場近25年來最重大的上市機制改革”新規最終落地。新規對生物科技領域略有“傾斜”,允許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。
隨即,歌禮生物、百濟神州、華領醫藥、信達生物、君實生物五家有著海外背景的明星藥企先後選擇赴港申請IPO。得益於新融資手段的推動,這類高舉高打的新藥研發公司將國產原研藥的水準大幅拉高。

百濟神州總裁吳曉濱認為,中國製藥和國際製藥的差距,如果按照原有的速度,在小分子藥物的較量上還需二三十年追平,大分子藥物則相差約十年的發展。“而這是過去的東西,”吳曉濱說,“按照中國現在的速度,三十年的差距只需十年,十年的差距或可只需五年。”

中國藥企的高速進階離不開“新政策”與“新技術”的加持。近些年,NMPA不斷簡化新藥註冊流程、強化專利保護,以及探索“AI+藥物開發”技術,中國醫藥研發已漸入快車道。

“新藥發現、預測藥物關鍵性質,以及藥物開發後期流程的優化,人工智慧演算法在這些環節都有不小的發揮空間,這在很大程度上實現對新藥研發的控本增效。”晶泰科技CEO馬健表示。

除在研發階段,互聯網、大資料等技術沉澱,也給醫藥電商的高效和精准行銷提供可能。接受億歐大健康採訪時,康愛多總經理焦元寶以自身的發展經驗舉例:“2017年,康愛多就已經完成線上線下全管道佈局。這個過程積累下的4000萬患者端資料與資源,一方面能夠更好地服務病患,另一方面也為後續的業務拓展打下基礎。”

醫藥電商也好,新藥研發也罷,模式與技術的更迭,只是中國醫藥行業漫長發展史的幾個分頁符。在新的商業變數到來時,進擊的中國藥企能做的是把握好機遇,在一次次醫藥行業的角力賽中,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。
 

 
上一頁
熱門文章
打造AI ChatGPT個人超級特別助理線上課 (原價16800,新年超值特價2980)
錦上添花您值得擁有|富中之富探索之旅第3期線上訓練營!
財富羅盤體驗復盤-發現、修正、行動
參加“財富羅盤遊戲”體驗真實人生
idea點子農場/三資投資模式
【人間福報專欄】林偉賢 像海洋般豐富的教育家
最新文章
郭騰尹的幸福天空(0422)
郭騰尹的幸福天空(0421)
郭騰尹的幸福天空(0420)
郭騰尹的幸福天空(0418)
郭騰尹的幸福天空(0415)
郭騰尹的幸福天空(0414)
BROWSING HISTORY
瀏覽過的商品
TOP